安化茶成为贡茶的时间
摘自万秀峰编著《梅山的礼物安化贡茶》(故宫出版社,2024)
关于安化茶到底何时成为贡茶,目前所见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唐代贡茶说。唐代安化属潭州管辖,当时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有“渠江薄片茶”的记载。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提到潭州、邵阳之间的渠江两侧山上产茶,数量不多却品质上佳。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据《湘潭县志》,“《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县茶也,今京师皆称湘潭茶”。﹝1﹞有学者据此认为渠江薄片即安化茶,在唐代已出名,成为贡茶。但该地区产茶并不代表此茶一定是贡茶。中国古代产茶地区很多,贡茶数量和品类却并不多,说明成为贡茶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唐代是中国古代贡茶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官方文献对贡茶产地都有明确的记载,均未有安化茶和“渠江薄片”或“潭州铁色茶”进贡的记录。所以笔者认为唐代贡茶说并不能成立。
二是宋代贡茶说。有学者根据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有芙蓉山茶,认为这就是安化的芙蓉山茶。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首先,笔者在检索《宣和北苑贡茶录》时,并未发现“芙蓉山茶”,在其他诸如《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大观茶论》等宋代茶书著作中也未见到“芙蓉山茶”的记载。其次,目前所见记载当时福建北苑贡茶园的书籍,其中的“茶山”是指北苑贡茶园中的茶山,而非安化的“芙蓉山”。
湖南地区在宋代是重要的产茶地区。光绪朝《湖南通志》记载:
荆湖岁课茶二百四十七万余斤。后茶法屡变,岁课日削,荆湖二百六万余斤。茶出潭、岳、辰、澧州。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宋史•食货记》)
宋制,买茶之处,湖南则潭、澧、鼎、岳,片茶有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文献通考》)﹝2﹞
安化当时属于潭州长沙郡,因此潭州所出的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等茶中很有可能就有安化所产茶。北宋熙宁五年(1072),章惇开梅山、设置安化县后,作为安化主要产业之一的茶叶生产应当会受到重视。在《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当时产贡茶的地区有淮南东西两路的南康军、广德军、江陵府、潭州和荆湖南北两路的建宁府、南剑州、雅州、兴元府等,﹝3﹞基本上囊括了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安化作为潭州下辖地区,是否有茶入贡尚不得而知。在其他文献中也并未看到安化茶进贡的记载。但安化是当时潭州主要的产茶地之一,所以笔者推测,当时的潭州贡茶中很可能有安化茶,只是由于并未见确切的文献记载,所以并不能认定在宋代安化茶就已经成为贡茶。
安化茶进贡最早有文献明确记载是在明代。《大明会典》中,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湖广每年进贡茶200斤,其中长沙府安化县22斤,宁乡县20斤,益阳县20斤。﹝4﹞自此,安化茶进贡的记载开始见诸各类文献,如明代嘉靖朝的《安化县志》“贡办”条载有“御茶芽二十二斤”﹝5﹞;清代嘉庆朝的《安化县志》“物产”条有“安邑……至于芽茶,为湖南上品,甲于他邑,多产于北路及西北路之外,东南二路,则不产焉。额有贡茶,往例进京,奉赍名色”﹝6﹞。清代同治年间刊印的《保贡卷宗》序言开篇有:“天子御宇,山川效灵,士民各以诚贡方物分也。安化旧产茶,岁有贡。”﹝7﹞这里的“岁”,是指明清两代。从现存的文献和文物来看,笔者认为,安化茶是从明初开始正式进贡,一直延续到清代灭亡。
﹝1﹞(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
﹝2﹞(清)李瀚章、曾国荃等编撰:《湖南通志》卷十六,光绪十一年刻本。
﹝3﹞(元)脱脱:《宋史》卷八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4﹞(明)张居正纂修:《大明会典》卷一百十三,“给赐番夷通例”,明内府刻本。
﹝5﹞(明)陈德宁、方清纂修:《安化县志》卷二,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6﹞(清)周文重修,(清)雷声等纂:《安化县志》卷四,嘉庆十六年刻本。
﹝7﹞(清)三保公梓:《保贡卷宗》,同治壬申岁仲冬月镌,中国黑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