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大医李可生平事略 文字虽简感人至深

【摘自张存悌、卓同年编著《霹雳大医——李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原书第一章“生平事略”第一节“大医李可”全文。】

  李可一生很不平坦,概括说来,前半生坎坷,两次蒙冤入狱;中年步入医门,积累了丰富经验;晚年医名日盛,迎来人生和学术的顶峰。

  一、坎坷入狱,自学中医

  李可,1930年生,山西灵石县人。”灵石县地处晋中两山夹一水的地方,是山西省最为狭窄的一个县城,两边是苍茫的高山,中间有汾水长流,是山西省至今唯一保持土葬风俗的县城,因为它实在拿不出一块平整的土地建个火葬场。我曾多次跟他上山出诊,刚爬上一座山,前面又是一座山,真是群山起伏,道路崎岖,荆棘丛生……我当时年龄五十出头,上山下山尚且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走在前面瘦小的李师,想想他多少年来为治病救人风雨无阻,甚至半夜三更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李可弟子郭博信眼中的灵石县和老师就是这个样子。

  两次蒙冤入狱,使李可的前半生显得十分坎坷。16岁时初中学业未竟,他毅然从军,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1949年进入西北军大艺术学院文学部学习,毕业后在第三军的《前进战士报》做编辑。西北全境解放后,转业到甘肃河西走廊及庆阳地区工作。

  1953年,他被上级抽调参加工作队开展”三反运动”。性格耿直的李可因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就莫名其妙地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西北地区的头目而入狱。入狱后不久,抓捕者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冤案,准备”免于起诉”,李可说释放可以,但必须是”无罪释放”,否则就要把罪名性质定清楚再放。这样,李可被关押了27个月。

  机缘巧合,这次入狱使李可得以结识中医。他和一个懂中医的黄姓狱友有几面之交,这个狱友告诉李可学中医要背”汤头”、看《伤寒论》等。于是,李可开始自学中医。狱中熬过两年多之后出来,正赶上3年大旱,他给上门来求诊的病人开出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李可在给弟子徐汝奇的信中说:”不是这个方子能治百病,而是人们饿得太过,体虚则百病生。”

  ”最为遗憾的是,我一生从未拜师。一则我是满身疮疤,自惭形秽;再则,在我的那个时代,沾上我是要倒霉的——从23岁起受冤长达28年,挨上我就要受牵连。所以只好个人苦斗……如果有陈老(江西伤寒大家陈瑞春)那样的人,我早已三拜九叩了。”

  李可对山西中医学校的温碧泉老师是感恩的,他曾深情回忆道:”(温老)是我60年代中医函授老师,也是我走上中医之路的第一位启蒙导师。温老慈祥和霭,平易近人,不修边幅,讲授高深的中医学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启迪学生悟性。每一节课,他都能讲透一个专题的方方面面,把他一生宝贵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倾囊相授。他鼓励学生立大志,下苦功,多实践,勤反思,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勇攀医学高峰,振兴中医,为国争光。温老一生,呕心沥血,默默埋头于临床教学,桃李满天下。”(《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1961年,李可被勒令退职,遣返回灵石老家。同年,李可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

  ”文革”开始不久,厄运再次降临,李可因为被诬告再次蒙冤入狱。”被抓进去关了1年零4个月。呆在外面很难受,常被揪去戴铁帽子游街,进去就舒服了,没人折腾你。看守所长每次把我提出来给人看病,还给准备一包烟。家里人在外面可受罪了,大队把口粮停了,全靠我老伴在县鞋帽厂打零工纳鞋帮,买回一些不算粮食的吃食养活4个孩子。她跟着我没少受苦……‘文革'以后,余之家境困顿,求饱已属不易。”李可后来回忆时仍不无辛酸。

  艰难玉成。半生坎坷练就了李可坚强的性格,他说:”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与他后来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是有关系的。《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常宇这样描写李可其人:”先生个子不高,十分清瘦,满头银发倔强地直立着,脸庞瘦削而棱角分明,感觉就是个性格非常固执、凡事都很坚持的人,就是们常说的有很强意志力的那种人。”

  1978年经全省统考,李可被录用为中医师,进入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夫,从此展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常宇写道:”那是他最忙的时候,从早上8点看到下午2点,没有办法,因为大都是外县来的农民,拖到第二天,住一宿又要多花钱。药房的同事不能正常午休有意见,李可只好自己出钱请他们吃饭。”

  19827月,李可蒙冤27年后终获彻底平反。1983年他牵头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10年,可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但他说:”那是我最苦恼的阶段,病不能不看,杂事不得不管,太浪费精力了。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我中医院可能办不起来,但事情闹成以后我急流勇退就对了。”显然,他心里真正想的是治病,而不是升官发财。

  1992年李可从县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自己开了一家诊所,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从而迎来他人生的顶峰时期。

  二、声名日盛,讲学传道

  离休后,李可就在自己的诊所行医,这段约10年的生活应该说是平静的。2002年,随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出版,邓铁涛先生为此书题词在前,刘力红教授撰文于后:”推荐这部佳作……并能藉此认识李老,认识中医。”李可开始为医林所知,当年编者即是从刘力红的撰文中知道李可并加以关注的。同时《南风窗》杂志、《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文化传播人田原女士以及著名媒体人梁冬先生等,陆续对李可进行了采访、报道,使其影响更加广泛,声名日盛。由此,他全身心致力于弘扬中医学,展开他讲学传道的新篇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南方讲学

  李可一直缺少一个平台传播其学术经验。受邓铁涛先生指点,从”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南宁,还有好些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谈中医养生》)。自此李可走出灵石,开始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活动,每年都要到广东、广西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发表演讲,临床示教,现身说法,其中包括第一、第二届全国扶阳论坛,以及在广东召开的三届专题性的”李可先生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此时的李可是大展身手,达到其学术生涯的顶峰。

  李可讲学重点在两广,但也去过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他还”经常穿州过省给人诊治,网上关于李老的行踪随时更新,病人像看直播一样,也跟着他到处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他逝世为止。

  2.广收弟子

  李可对自己的医术从不保守,他说过:”我对有苗头的青年中医,必尽力扶持……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中医,我都愿意教。”(给弟子徐汝奇的信)对弟子真正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有一些病证,后期方药有所变化,有新的感悟,他都会写出来发给弟子。不断有后学执弟子礼从各地登门求教,其中包括以《思考中医》一书名振一时的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著名主持人、中医文化传播人梁冬先生,山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的责任编辑郭博信,以及许多省、市中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孔乐凯博士、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广州南方医院的英等。孔乐凯后来回顾:”读博士时,我一度很郁闷。我放弃了13年的西医探索,转到中医领域,却发现中医临床拿不出效果来,博士有什么用?在最苦闷的时候,遇见了李老。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师父(李可)指给我一个方向,这才是正路。怎么证明?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之前,我和社会上那些中医大夫没有本质区别。”这些弟子中有的已经有些名气,身边还有很多弟子,乃至李可被称为”师爷”。私淑李可之学者更是不少,甚至包括许多他的”粉丝”“票友”。

  3.建立传承基地

  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专门成立了“扶阳学派”传承小组和中医经典科,开展李可学术经验的继承、探索,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的疗效。在李可倡导下,该院成立了“中医ICU”,开创了利用纯中医手段抢救、监护心肺重症的先河。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急危重症,采用纯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方法,超过90%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201139,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式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介绍,这是中国首次在综合医院成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目的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交流局面。在学科带头人吕英带领下,基地以纯中医方法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其队伍不断壮大,一些李可的第三代弟子已独立门诊,有的日门诊量已达到90余人。

  2011123,甘肃省人民政府及卫生厅批准成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并且举行了揭牌仪式。一个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受到如此重视,专门为其建立传承基地,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创。面对这种局面,李可自然欣喜,他说:“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当然他也更忙碌了。

  三、积劳成疾,大医辞世

  2006年底,李可因过度劳累而轻度中风,自行服药调理,他不忍见病家之苦,一直带病应诊。20076月初再度中风,自述:“广州事毕去深圳,讲座后接待病人,劳倦过甚,中风,眩晕,嘴向右歪,流涎不止。”20084月底又一次中风,不能起床,李可自述:“两年内,过劳发生三次中风,右臂失用。”但是他仍然一直没有停止诊疗活动,各地患者不断找他治病。

  201111月下旬,李可曾到广州“过冬”,他在给弟子范金福的信件中谈道:“这次在南方过冬,主要是调养身体。近三年不断出毛病,我虽然比朱老(指朱良春老中医)小十多岁,但由于一生磨难重重,比他差远了。休养三个多月,稍好一些。”这期间他仍旧给范金福写了四五份学术资料,总计10页之多,包括“重定续命煮散”“大柴胡汤变方之二”“加味五生饮”等方剂。

  201327,李可终因积劳成疾于家中辞世,享年84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在广州举办李可追思会,国医大师邓铁涛十分惋惜地表示:“李可的去世,中医界痛失了一位大将。”国医大师朱良春致唁:“惊悉李可先生因病仙逝,噩耗传来,十分悲恸!李可先生逆境研医,造诣精深,使用重剂,救治危重急症,活人无算,德艺双馨,一代宗师也。今驾鹤辞世,哲人其萎,杏林失色,乃中医界之巨大损失,令人黯然神伤。”《中国中医药报》2013313以整版篇幅,专门发文纪念李可。

  一代民间中医大师就此谢幕,在他身后留下一座丰碑。

  四、著述简介

  李可的著述除了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外,其余主要是演讲、访谈记录等,内容丰富但比较杂乱,且多交集重复,编者在此做一梳理。

  1.著述

  2002年,李可的专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以下简称《李可经验专辑》)出版。这是其代表作,也是唯一的著作,书前附有邓铁涛先生的题词。这是一本医案专集,并非系统的学术专著,但部分医案后面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成为研究李可学术思想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书中引用但未表明出处的内容均来源于此。

  该书收录了李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246例验案,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尤为突出、宝贵,由其书名即可体会。这一点,也正合前贤所论:“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难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徐灵胎语)可以说,本书已成为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重要参考读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医“慢郎中”的看法。

  关于本书,李可曾跟道友徐汝奇说过,“开头第一篇,最后一篇,可说是全书的主线。”“我的东西,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雕琢,多数是从医案记录中照抄下来(我一生凡治重症、难症,必留医案),常常是就病论病,很少有高深的理论探讨,难入学者专家的法眼,不过确有实效而已。”“我写书的目的,便是要把我的思路、方法留给后人。水平尽管不高,绝对真实可信。”

  此书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就是李可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全科医生”,举凡各科病症可以说无所不能,无所不治,而且疗效俱佳。这一点与他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基层有关,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锤炼,使其对内、外、妇、儿等科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可在其书中说道:“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当前受西医影响,中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科“专家”只看本科的病,别科的病不给看,也不会看,给患者带来不便。而李可“他是从实际出发,群众有什么病,他钻研什么病,一切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郭博信语),这对基层中医而言尤具启发意义。编者认为,一个好的中医,高明的中医,确实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看。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科目虽不同,其医理却是相通的。

  2.演讲

  主要就是李可晚年在各地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是就某一专题进行论述,多有见地。李可生前未予汇编出版,编者将其目录整理归纳作为本书附录,以供学者研究。

  3.访谈记录

  李可曾接受时政杂志《南风窗》记者的采访,访谈记录以《回到古中医路上》为题发表于《南风窗》200714期上。《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常宇采访李可后,发表了《参透玄机,道在江湖》的报道(《中国中医药报》2008-2-20)。著名中医文化传播人田原女士曾先后两次采访李可,其访谈记录结集成书,即《人体阳气与疾病》《捍卫阳气不生病——纪念一代大医李可》《传奇中医绝学专号——人体阳气与疾病(纪念传奇大医李可先生)》先后出版,这些均不失为研究李可的参考读物。

  4.校点书籍

  李可多年收集并校点了“民国”时期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写了序言。

  为其弟子等人的著作(多为研究李可内容)写过几篇序言,如吕英的《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张涵的《圆运动古中医临证应用》、郭博信的《中医是无形科学》、齐玉茹的《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孙其新的《李可临证要旨(1)》以及《中医师承十元丛书》的总序等。

  此外,编者还多方收集到了李可写给弟子的若干亲笔书信,内容均关乎学术,虽未发表,但弥足珍贵,皆可供研究参考。

  总体而论,李可著述较杂,系统性不够,应予整理,以便更好地研究、继承其学术思想。玉本天成,琢须灵气。作为民间中医,李可的学术犹如一块璞玉,要将其精华整理在一本书内,既要系统归纳,又要突出特色,确实要下一番工夫。

最近修改: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