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为什么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

  中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整体观。无论治病也好,养生也好,都要有个整体观。要明白咱们的脏腑,咱们身体的所有功能,互相是有密切联系的。你别看咱们讲课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一个脏器一个脏器的说,但是咱们首先必须明白,任何脏器都要服从于整体。离开了人体这个大的整体、大的环境,所有的脏器都只是一块肉而已。

  科学家做过很多努力,他们把活的脏器,比如心脏、肝脏、胃什么的摘出来放到培养液里面去,无论给它制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无论给它提供的营养多丰富、多高级,最终这个器官最多也就活两三个小时,很快就死了。离开了人体这个大环境,它就活不成,更不用说发挥什么功能了。

  因为中医有这个整体观,所以中医看任何的病都不是一个脏器的问题。比如心脏病,有脾的因素,有肝的因素,也有心的因素。比如糖尿病,中医一直强调要肝脾肾通调,咳嗽、哮喘、气管炎,润肺的同时一定要补肾益气。反过来很多时候西医检查没有病的问题,中医很轻易的就可以给你找到原因。因为这些病都不是发生在一个器官上,而是器官之间的配合出了问题。

  有一个朋友,还是一名医生,原先在一个县级的医院上班,后来又调到市里的一个三甲医院,成了一名心内科的专科大夫。没想到,就因为这个调动,她生了一场病。

  这病一开始好像也没什么,最早是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因为自己就是医生,常用药物也都懂,自己吃了几天的抗生素,这咽喉肿痛倒是减轻了,但是又添加了一个毛病,耳鸣、后腰腰眼就是肾的位置有点胀痛。这时候她觉得有可能是因为吃抗生素引起的,以为过几天就好了。但是四五天以后,不仅是腰眼没好,反而身体多处出现了疼痛。好好的忽然就会无缘无故的一阵子心慌气短,然后就胸闷胸痛。偶尔的左侧胸腔还会出现挣扎一样的刺痛,一喘气儿就疼,而且一疼起来就喘不动气,喘不动气就要使劲喘,一使劲就更疼。这种疼痛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诱发因素,甚至有时候睡觉就给疼醒了,然后就一阵子心慌心悸。

  这个病情发展的不算慢,但也不是很快,从一开始的咽喉痛到心慌、心悸、胸痛,二十多天时间。在这二十多天里,因为她自己就是医生,身边也全都是医生,所以自己就做了很多的怀疑,做了很多的检查,什么心梗、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炎、肺结核,甚至是肺癌,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都考虑了。自己安排自己检查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甲亢全套、心肌酶全套、拍胸片,该做能做的检查全都做了,结果都是没病,好好的,就这么折腾了三四个月。而且她还有一个毛病,就是非常怕冷。当时还是天热的时候,可她都得穿两件衣服。

  后来联系到我,我听她描述自己的症状,非常肯定她绝对不是心脏的问题。当时我就跟她说,你去找个艾灸馆,让他给你灸灸后背,顺着脊柱灸一排试试,看会不会有所改善。第二天她惊喜的打电话给我说,下午的时候去灸了一次,果然这一天都很舒服,夜里睡得也很好,各种症状,像疼、心慌、心悸都减轻了很多。那次我给她开了一个补肾扶阳的方子,里面有附子等等之类的。后来我又给她调整方子,总共两个多月,配合艾灸,基本痊愈了。

  她这个病,我们分析一下。她最早咽喉肿痛的时候,仅仅是受了一点寒。有人可能说不对,咽喉肿痛是因为有病菌发炎。中医的思维跟西医思维不一样,我们说病毒的问题,如果人的防御力、免疫力够强,病毒是不能侵害我们的。气管、肺里面都有粘膜在保护我们,就像一个长城,咽喉同样也有这个长城。本来咱们要是长城足够坚固,病菌是不可能侵害我们的。反过来说,之所以受到了病菌侵害而生病,说明长城不够坚固了。

  为什么长城会变得不够坚固了呢?原因就有很多了,气血不足是一个,有湿邪堵塞了血管和经络,气血过不来也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有可能是因为受了寒。

  寒邪有个特征,叫做寒主收引。就是受寒的东西会收缩变小,咽喉的毛细血管受寒变细了,血脉不通,粘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等于是咱们的长城不断的受到敌人的攻击,却没有办法修补它,所以很快就被攻破了,所以才会被病菌侵害。

  联系到她这个病的大环境背景,刚刚调动了工作,从一个小医院调到大医院,周围的人都不熟悉,工作难度、工作量都一下子大了很多,而且科室主任是一个很严格的人,所以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特别累,气血虚耗的非常厉害。这时候寒邪趁虚而入,造成了她咽喉肿痛。这时候其实要是好好的休息一下,用一点补气、解表、发汗的药物,出出汗,把正气补一补,寒气逼出来也就行了。

  但是她呢,简单的吃了几天抗生素。这抗生素类的药物,按照中医的性味来说,也算是一种寒凉的药物,你看它治的都是热症,大部分急性炎症在中医理论中都是热症。但是很不巧的是,她虽然是急性发炎,但不是热症,而是受了寒邪。所以吃了抗生素以后,虽然表面上好了,但内里的寒邪更加严重,深入到脏腑。中医讲寒主凝滞,全身都充斥着严重的寒邪,让气血在经络中凝滞,流通不顺畅。中医讲痛则不通,她出现了多处疼痛,就是这么来的。

  而全身的气血凝滞,不可避免的,身体要影响到心脏,因为血液流通不顺畅。血液靠什么流动的?靠的是心脏的力气推动,血液流通不畅,心脏就要加大力气收缩。同时心脏因为血流不好,得到的气血减少,等于就像一个人,干活多了,吃饭还少了,能不累吗?这心慌、心悸就是累出来的毛病。

  这个道理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寒邪压住了正气,阳的一面发挥不出来,气血不能顺利消耗,不能正常推动生命活动,导致了这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怕冷,身体不能从内产生热量,能不冷吗?所以我给她开的方子,就是以扶阳、驱寒、补肾为主。因为她还年轻,体内自身的真阳正气还是比较旺盛的,只不过是被寒邪压住了,用附子为君药,给她把正气的力量激发出来,把寒邪驱赶出去,也就行了。

  为什么刚开始我让她去灸一灸后背脊柱?脊柱是咱们督脉经过的地方。督脉是阳脉之海,艾灸具有驱寒通瘀、补充正气的作用,给督脉灸一灸,能够快速的补充一点阳气进去,推动气血运行,让她马上就好一点。虽然治本还是要靠药物从内而外的治疗,但是,第一,见效快,立竿见影,能让她自己相信,对吧?第二,我也能借此验证一下我的想法,再次确定一下她确实是受寒导致的,要不是受寒的话,灸督脉就不会有明显的改善了。

  这个病例说完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咱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就是中医和西医看待疾病的区别。像刚才说的这个朋友,她明明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了,西医检查还是没有病,为什么?因为她的心脏什么的这些器官并没有形成病变,对吧?刚才说心脏很累,它只是很累,不是病。她血管并没有堵塞,心肌也没有肥大,甚至连衰弱都没有。无论是化验单还是做透视都没有毛病,所有的器官都没有病,只是各单位的配合不对了,流通不顺畅了。

  这种时候西医用尽各种监测手段都找不到她的问题,中医却可以凭借几个现象,怕冷、脉象什么的,靠这几个简单的现象就能准确的判断出病情,这在现代医学看来好像很不靠谱。但是,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大家就明白了。就好像一阵风吹过来,西医必须要靠一个仪器来测定一下这个风是多少级,方向是多少度,而中医不需要仪器,只需要看看被风吹动的树就知道了。

  今天风大不要出门,是不是?或者说今天你去买菜还是走着去的好,不要骑自行车了,为啥呢?因为顶风,骑车的话肯定会很费劲。就是说中医不需要知道那么详细的数据,这风到底是五级还是六级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要根据经验判断,这不适合骑自行车就行了。所以中医更重视患者自身的感受,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数据。

  这相对于西医来说好像是不那么精准,看上去不是那么科学,对吧?但是大家仔细想想两个问题。

  第一,我有必要了解那么多数据吗?人不是靠数据活着的。就像血压12080,是不是必须要这样才算正常?我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血压140150的人,他要是降到了120会头晕迷糊,出现低血压的症状。就是说对于他来说,150才是正常血压。这种人是不是必须要给他降到120呢?肯定不行,对不对?

  刚刚做过体检,心脑血管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的人,几天以后犯了心梗、脑梗的大有人在。那么这些指标,当然我不是说指标没有用,它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参考,但是注意,只是参考而已,不应该是全部。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对不对?

  第二个问题,大家想想,像刚才说的这位朋友的情况,她的心脏明明已经不舒服了,但是没有病,因为指标都是正常的。那么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等到几年以后,甚至是几个月以后,指标不正常了,这病还能治吗?像她这样子,刚才说了,心脏相当于一个人吃不饱还要干双倍的三倍的活,干最累最重的活,天天累得哆嗦,却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总有一天会怎么样?会累病的,对不对?心脏要是累病了会怎么样?心衰。到了重度心衰的程度还能治吗?抱歉,基本是治不了了。

  所以你看现在这些病,基本上都是查出来就治不了。为什么?因为这病已经到了很严重、脏器已经严重受损的程度了,还能恢复吗?就像一个机器上的零件已经磨损了,还能恢复吗?我也不是说完全修复不了,但是很难,除非换一个,但是换完以后,导致它快速磨损的那个原因你还没有解决,是不是换上去之后它又磨损了?没错。机器的零件还好,买一个新的来换上,再坏了再换。咱们的器官能这么换吗?哪怕再有钱的人也不可能老换器官,对不对?前些年那个著名的演员傅彪,他不是换了肝吗?结果怎么样?只活了两年。

  所以中医和西医,一个看感觉、看症状,一个看数据、看指标。这里面的区别,有人说一句俏皮话,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这话真是挺有道理。实际上我觉得,这种不同是有它各自的文化背景的,整个的西方文化就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维,咱们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你在街头,在一个十字路口跟一个人问路。那个被问的人往往会有两种回答方式。比如你问我附近的超市怎么走,同样的位置,我有两种回答,你听好了。第一种,我说你从这儿往南走,到路口往西拐,再到路口你往北拐,就看见了。另一种说法是,我用手一指,你顺着这条路往前走到下一个路口,右转,再到一个路口,再右转,就看见了。

  听明白这两种回答的区别了吗?就是说第一种我是以自然界中的方向,东南西北,算是科学的方式回答的,这就是以物为本。第二种我是以人体的前后左右,感官上的方向,前后左右来说的,这就是以人为本。这两种回答哪一种更能让你找到地方呢?很显然是第二种,对不对?因为你既然问路就说明你对这一带不熟悉,很有可能你在这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东南西北对不对?所以说东南西北有可能对你没用,但是前后左右咱们没有人不知道,对不对?

  中医就是这样,在中医里没有什么标准,一切都是凭着感觉走。中医脱胎于道家,是从道家分离出来的。在很早的古代,唐朝之前,非常多的名医都是道士。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叫做道法自然,对吧?无论什么,都是说顺应天道,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当人体和自然规律不合拍的时候就要生病。那么治病其实就是用药来纠正人体的气血运行,让它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并且中医讲究养生,讲究治未病。

  现在西医也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不能说是西医,只能说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也是越来越重视养生。比如这二三十年来逐渐兴起的营养学,以营养学为主,加上运动学,一些声、光、电、磁等等的这些理疗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我们暂且称之为西医养生。注意,西医养生这个词是我自己编的,别处没有,你去找别的资料也找不到。在现代医学营养学的思维指导下形成的养生知识体系,现在也没有官方的定义,没有给它起个名字,所以我为了讲课方便,给它暂时的起个名字,叫它西医养生。

  这个西医养生和中医养生,咱们都琢磨一下,挺有意思。它俩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比如无论中医和西医都会告诉我们睡觉很重要,但是西医对于睡觉的标准,他说要八个小时睡眠,对吧?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但也要满足六个小时。你要是睡不到这么长时间就是问题,它的标准是一个数字。但是中医更关注的是你什么时候睡,第二天你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指标比睡了多长时间更重要。

  稍微详细一点解释一下,中医说什么时候睡觉呢?先不说什么时候睡,这个有点复杂。先介绍简单的第二个指标,就是你第二天精神状态好不好,这是判断睡眠是不是够的一个标准。有人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是人家早上起来很精神,体力精力都十足,那说明人家也不缺睡眠。有的阳虚、寒湿邪气比较重的人,他整天睡不醒,晚上早早的就睡了,早上日上三竿才起,睡了十多个小时,还是浑身懒得不愿意起床,起来了也是无精打采。这种人睡多久都是失眠,他睡眠质量一定不好,对不对?所以中医判断你睡眠好不好,更重要的标准不是睡了多久,而是你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这一点理解了,然后我们说什么时候睡的问题。中医对于这个很讲究,要求的是什么呢?随着太阳来,晚上太阳落山了,天黑了,你就睡觉,早上太阳出来了就可以醒了。所以有这么一句话,早睡晚起,必待日出。这样看来,实际上中医没有说你睡多久这个概念的。冬天夜长你就多睡会儿,夏天夜短你就少睡会儿,跟着太阳走。有人可能要说,我怎么可能睡得了这么长时间呢?冬天的时候七点就黑天了,早上六点多七点太阳才出来,难道要睡十二个小时?跟你说,还真就是这样。

  中医脱胎于道家,其实在古代医学应该算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最早的医生都是道士,所以中医传承了道家的很多东西。过去那些道士都是怎么生活的?他们都是趁着天黑之前把晚饭吃完,吃完了,收拾完了碗筷,基本上天就黑了。然后他干嘛呢?回房间里开始打坐。

  小道士,刚开始修行的道士,因为功夫还比较浅,打打坐困了就躺下睡觉。那些修为高深的老道士,他甚至一宿都不需要睡觉,就是打坐入定,一坐就是一宿。第二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他去打一趟拳,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人家就可以无病无灾的活到百岁以上。

  其实从道家、从中医的观念上来说,人为什么要睡觉?是收敛身体的气机,为身体积攒能量,让脏腑、肌肉,让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的休息。其实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非要睡着的,道家有更高级的方法,就是打坐入定。

  很多失眠的人,我今天跟你讲,失眠很痛苦,这个痛苦不仅是在于睡不着觉,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烙饼一样翻来覆去,越躺越精神,其实更大的痛苦还是在于对失眠的恐惧。很多讲养生的人,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把失眠妖魔化了,人七天不睡觉就要死的,睡不着觉会引发心脏病,长期失眠会导致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真的吗?是真的。但是你因为担心这些东西引起的焦虑对身体的损伤可能比失眠本身还要大。

  收敛气机、积攒能量的目的,其实并不是非要睡着了才能达到。我现在教大家一个呼吸法。最好是坐着,像老道士打坐一样,要是坐不住,平躺着也可以。躺在床上,脑子里不要去想是不是能睡着的事,摒弃一切的杂念。深呼吸。吸气的时候闭上嘴巴,只用鼻子吸,尽量慢一点,这一口气让它尽量的长一点。吸气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想着有一股天地灵气从你脑袋顶上的百会穴灌入进来,顺着脊柱的两旁一路向下汇聚到肾里去了。呼气的时候用嘴往外呼,也是同样尽量放长一点,慢一点,缓缓的把气吐出来,从嘴里吐出来,同时心里想着一股浊气、病气、废气从头顶逐渐的往下走,一路向下,最后从脚底的涌泉穴出去了。就这样一呼一吸的,慢慢的你困意上来,很自然就睡着了。你要是能坚持到一个月以上,就会形成一个习惯,从此以后就再也不会受到失眠的困扰了。

  即便是睡不着,你一直做这个呼吸法,做一宿同样可以起到跟睡觉一样的效果。就像刚才说的,睡觉的目的是收敛气机、积累能量,用这个呼吸法,收敛和积累的效果比睡觉还好。你即便睡不着,一宿都在做这个呼吸法,第二天你照样会精神百倍,久而久之你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方法很少有人能坚持。我教过很多人,方法很简单,一学就会。但是很多人做不上三分钟就去摸手机去了,或者说十来分钟没有睡着,他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就是说入门有点难,需要有一定的毅力。

  你看,从这一个睡觉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和西医养生的区别。西医养生讲要深度睡眠六小时,它是一个很刻板的数字。但是中医就很灵活,睡多久不重要,甚至睡不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达到一个收敛养阴的目的就可以了。

摘编自《芹修医道》中医养生直播讲座(曹桂芹主讲)

 

 

 

人参盛和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人参盛和丸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十二味金参丸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三子浓浆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枣仁双须汤

 

 

  为什么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

  病例|这位女士被体检和西医害惨了

  病例|两次抢救术后高危西医束手无策中医如何让他恢复健康

  人老不老关键不看岁数,而是看这四点

  “食不和则寝不安”与子盗母气

  懒:脾虚五大症状之五

  黏:脾虚五大症状之四

  黄:脾虚五大症状之三

  胖:脾虚五大症状之二

  甘:脾虚五大症状之一

  “饭后百步走”是什么时候走?

  原来这么多年书上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说法都是错的

  脾胃是健康的基石

  人参盛和丸的组方和自制方法

  从吃自制药丸反酸恶心咽喉肿痛看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千万不要发展到老年痴呆

  原来痛风这么简单

  肾不好会怎样

  秋冬养生,补肾是重中之重

  病例|高烧“治”好高血压

  心脑血管12|五类降压药之第五类

  心脑血管11|五类降压药之第四类

  心脑血管10|五类降压药之第三类

  心脑血管09|五类降压药之第二类

  心脑血管08|五类降压药之第一类

  心脑血管07|血管瘤的危险性,血管老化和心脏加压形成的高血压

  心脑血管06|心脑血管病患者一个非常可怕的误区

  心脑血管05|不要因为体检报告好就掉以轻心

  心脑血管04|如何赢得人一生与疾病的拔河比赛

  心脑血管03|水湿痰瘀与高血脂

  心脑血管02|血液运输和“氧化损伤”

  心脑血管01|血管有多重要

  郝万山讲解《伤寒杂病论》作者、医圣张仲景

  视频|中医晓说·肾专题

  视频|中医晓说·心脑血管专题

  视频|中医晓说·《黄帝内经》专题

  在线咨询|尿急憋不住尿

  在线咨询|股骨头坏死,下肢肿胀,胃胀,反酸,烧心

  在线咨询|主动脉粥样硬化,脉压差很大,尿黄异味重,肠鸣音

 

  视频|习近平向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致贺信

  83名中医师撑起一个IPO

  学会自我诊断,自己帮助自己|罗大伦《女性养生三步走:疏肝 养血 心要修》第一章

  图解舌诊:7种体质人群常见病调理方法速查速用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序 能自救,是最大的福报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一章 学医的次第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二章 抑郁与躁狂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三章 中成药的使用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四章 中医、西医的治病思路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五章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六章 脾胃问题:阳明病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阳虚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八章 懂方子,还得懂经脉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九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上)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中)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一章 妇科、男科疾患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二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下)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三章 常见又难治的病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四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结语 尊重生命,不过度治疗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跋 有悠然的心,才有悠然的生活

 

最近修改: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