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调阴阳,这是每一个人,不管有什么病,不管有没有病,都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咱们一直在讲,人参盛和丸是为身体健康打基础的一个方子,治病用药之前,先吃上三个月,把脾胃调一调,再吃治病的药,效果就格外好。治好了之后,也不会复发了。
对于一个健康人养生来说,脾胃好是终生受益的。咱们吃五谷杂粮,难免有时候会让脾胃受损。天天健脾,终生健脾,这是需要做一辈子的事情。
有一位朋友问我说,曹老师,我按照你说的方法去药店买材料,配了人参盛和丸,但是我吃了两天以后,出现了两个不舒服的现象。第一个是胃酸,吃下去不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反酸水,到了两个小时的时候是最严重的,甚至会有点恶心,差不多要坚持两三个小时以后才逐渐缓解。再一个就是喉咙肿痛、上火,说话都说不清了。
一看这个情况,我就跟他说,这是药材没有炒熟。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症状是怎么出现的。
首先说反酸。在人参盛和丸的方子里有薏米、芡实、白扁豆,这三种东西如果炒的火候不到,就会对胃产生很大的负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食物炒焦了或者烤焦了之后,它里面的纤维就断了,蛋白质都焦化了,就会变得非常酥。这种结构,进了胃里之后对胃的负担几乎为零。但是如果没炒到位,你想想,薏米你要是熬粥用,跟大米一起熬粥,它需要先煮,用老百姓的话讲是特别耐火,就是说它的结构非常紧密;芡实也是,生的芡实你用牙咬是咬不动的,跟石子一样硬。这种东西生着吃进胃里,胃要消化它难度是不是很大?如果一个年轻人,胃很强大的人,吃个一次两次的还没什么。老年人,尤其是胃本身就有点毛病的,胃动力不足,进来这些硬东西之后,很难消化。
难消化怎么办呢?身体会做出一个调节,就是多分泌一些胃酸,用酸来腐蚀它,帮助胃消化。胃酸一多,人就容易反酸水。那么恶心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胃消化不了,既然消化不了,胃就会把它当成是一些对自己有害的东西,想要把它排出去,于是就收缩、痉挛,反应到我们的感觉就是恶心、想吐。为什么三个小时以后这些个症状就逐渐缓解了呢?就是胃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腾之后,终于把这点让它讨厌的东西给消化完了,送到肠子里去了。
那咱们想一想,胃对它如此讨厌,它的消化情况能好得了吗?在胃这里加工就没加工好,送到肠子里它能吸收吗?那肯定吸收也不好,最后变成大便拉出去,对身体的好处非常小,因为你没怎么吸收。
第二个症状,上火,什么原因呢?很多人知道吃人参会上火,其实人参的火气也要看人的体质,为什么人家有的人不上火呢?实际上,上火是怎么回事?咱们都知道一个词叫阴虚火旺。刚才说没炒熟的那些药材,它妨碍了胃气下降。你看那个酸水往上反的是吧?恶心也是气往上反。胃气本来是应该肃降的,结果它反上来了,就容易上火。你这同时还吃了人参,人参本来要给咱们大补元气,结果这可好,补上去的气没有降下去,没有收敛起来,都跑到上面造反去了,这就造成了咽喉肿痛,有些严重的人甚至会两眼通红,睡不着觉。所以吃人参上火的人和不上火的人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脾胃的区别。脾胃好就不上火,只有好处,脾胃不好就会上火。
咱们这个方子它本身就是健脾胃的,而且还有白扁豆的调和作用,怎么会上火呢?不会的。这位朋友之所以会上火,就是因为没炒熟的药材伤了胃气,同时白扁豆也没吸收,调和的作用没起到。
你看,本来咱们这个方子是养护脾胃的,结果因为炮制不到位,药材没炒到位,反而变成了损伤脾胃了。
药材的炮制,中医行里有这么一句话,说炮制好的药材才能叫药材,没有炮制过的东西那只能叫做草根树皮,不是药材。你看同仁堂门口的那副对联,挂了三百年了,非常著名,怎么写的?“品味虽贵不敢省物力,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第一句说的是药材本身的品质,中医行话叫品味,第二句说的是炮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对联的规则,是下联高于上联,同仁堂的老祖先把炮制放在下联,说明什么呢?说明炮制比品味更重要。
一般人可能觉得中药炮制不就是增强药效吗?那我这个炮制不到位,最多就是没效果呗,有你说的这么玄乎吗?炮制不好还能有反作用?跟您说,每一种药材,炮制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是增效,比如说生山药和炒山药,就是增效,效果能强大好几倍。有的是减毒,比如附子和制附子,经过炮制之后,附子的毒性会降低很多。还有刚才说的芡实、白扁豆什么的,它这个炒焦的炮制工艺也算是减毒,虽然它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太硬了,吃下去给消化带来很大的负担,也算是一个副作用,炒焦了以后,消灭了这个副作用,是不是也等于减毒了?还有的炮制以后,它的药性会完全相反。比如说生地是滋阴的,熟地是补阳的,所以炮制不仅仅是大家理解的增加效果那么简单。
摘编自《芹修医道》中医养生直播讲座(曹桂芹主讲)
识别二维码购买人参盛和丸
识别二维码购买十二味金参丸
识别二维码购买三子浓浆
识别二维码购买枣仁双须汤
心脑血管07|血管瘤的危险性,血管老化和心脏加压形成的高血压
学会自我诊断,自己帮助自己|罗大伦《女性养生三步走:疏肝 养血 心要修》第一章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九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上)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中)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二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