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原来这么多年书上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说法都是错的

作者: 曹桂芹
标签:曹桂芹 ,芹修医道 ,中医讲座

  我本身是一个中医,为什么我对脾胃这么重视,这么推崇人参盛和丸呢?因为中医从黄帝内经讲的脾主中央,到后来说的脾为五脏之母,再到后来李东垣的脾胃论,一直以来中医对脾胃都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丰富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其实也是为了佐证中医的东西,前些年我去系统学习了现代营养学。现在很多人在说中医现代化,比如有人把人解剖了去寻找气、寻找经络,有人用一个什么仪器去监测人在接受针灸时候的变化,还有的人把中药提取也叫做中医现代化。这些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我觉得很多人把路走偏了。中医跟现代科学的确可以互相对照,互相印证,而且两者的结合我也认为确实是大势所趋。但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一定是理论层次的沟通,而不是去体内寻找那些本来就找不到的气、经络、穴位。

  说得再通俗一点,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中医,找到中医与科学之间的共性。注意,这个共性一定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践操作上的。

  举个例子,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中医人说这是咱们中医的一个伟大成就。每逢听到这种人说这种话,我就会告诉他,不要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人家那个不是中医,人家是生物制药。不管是从治疗机理上,还是从药物使用的方法上,都是西医的方法,人家只不过是从中医用酒泡药材上获得了一点灵感、一点启发而已。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中医一定是在阴阳五行这个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五脏六腑、经络穴位、八纲辨证,以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思路来指导治病和养生,来调节身体,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现代人学习中医,比古人要难得多。我们现代人在学习古代文化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古人的字都是什么意思,往往一个字的曲解可能就造成极大的误会。不仅学习中医有这个障碍,所有的传统文化典籍我们都有很多的错误认识。

  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今天咱们先把医学知识、健康知识放一放,咱们来聊一聊传统文化的话题。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其实这是论语的第一篇,第一句,怎么说的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听过吧?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它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不见得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一直被放在课本里面,我上学的时候就有,到现在仍然还有。

  课本里是怎么解释的呢?是这样说的,学了知识以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了,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们不理解他,不知道他,他也不会生气,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讲老实话,就因为这个解释,我从小对孔子一直意见很大。因为老师经常拿这句话来教训我们,让我们好好写作业。学而时习之,你学了知识以后要经常复习,只有经常复习了才能记得比较扎实,所以你必须要好好写作业。

  大家想想,有几个孩子是喜欢写作业的?咱们六七十岁的老同志带小孩的经历我想应该是都有过,大部分孩子都是要连吓唬带哄的,好不容易才磨磨蹭蹭地把作业写完,是不是?

  可是孔子竟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字写的是说话的说,通假字,其实它是喜悦的“悦”。我们看这个悦字是带有心字旁的,它带着一个竖心旁。

  咱们中国的文字是非常讲究的,带着心字旁的字,它一定是心理的活动,一定是人的思想活动。比如说怒是带心的,感情这两个字都是带心的,这个“悦”也是带心的,怒、感、情、悦都是心里的感受。一个人悦的时候,你从外表不一定看得出来,心里高兴才叫悦。

  如果他表现在脸上了,那就不是悦了,而是叫喜,喜就不带心了,而是带着口字,这就表现在口上了。后面一句中还有一个乐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就更高兴了一点,是连表情带动作都有了,有点手舞足蹈的样子,是乐。

  那么这个悦字,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而是真心的,从心里感觉到喜悦的那种才是悦,要是说皮笑肉不笑的,假装的,那不是悦。

  所以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纯属胡说八道。我不喜欢写作业,不喜欢做那些枯燥的复习,而且我感觉没有一个同学是喜欢写作业的,即便是能很快把作业写完的同学,也是属于那种比较听话的,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写,只是他更认真一点而已。要是说高高兴兴的写作业,因为写作业而内心喜悦,恐怕没有一个小孩会这样。

  后来长大了开始学中医以后,因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要去读原本的经典,不能老读人家翻译的。别人的翻译本,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那是别人嚼过的馍,有可能那个意思已经不对了,变味了。

  我很系统地学习了古文字之后,才发现这句话课本上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不对。“学而时习之”的这个习字,其实不是复习的意思,不是写作业,而是实习、实践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家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一个知识以后,能够有机会去实践,能够用得上,能够创造出价值,这是非常喜悦的事情。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比如你今天学习了一个菜谱,学会了一道菜的做法,去尝试了一下,做出来以后,看着那个菜装到盘子里,色香味俱全,心里肯定是有点得意,有点喜悦的,是不是?这就像我们当医生的,最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听到患者说,曹大夫,谢谢你,我的病好了。每逢听到这种话的时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悦,自己学的知识没有白学,用得上了。

  所以这一句话,孔子其实是总结出人性的一个特点。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学习是白费的,学了白学,没有用处。当你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所用的时候,心情那是很喜悦的,人性如此。两千年前孔子的时代就是这样,今天的人还是这样,再过一千年还会是这样,永远都不会变。我做直播,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我学了中医,用它这一辈子也算是过上了比较安定比较富足的生活,不管是我在课堂上教书育人,还是在诊所坐诊看病,还是现在给大家讲讲课,带着大家学习一下,这都是让我挺欣慰的事情。这也算是我学而时习之了。

  咱们看接下来的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乐,它跟悦不一样,高兴的程度要比悦更强了,有了表情,有了声音,甚至有了肢体动作,忍不住要表达出自己高兴的心情。因为太高兴了,心里藏不住了,忍不住乐出来了。

  什么事这么高兴呢?因为有朋自远方来。朋这个字,朋友的朋,在咱们现代的文字当中,朋和友现在很多人分不清这俩字的区别,实际上它俩是不一样的。古文字的意思,志同道合的人叫做朋。这两个人不一定见过面,不一定认识,可能相隔很远,只要他俩有共同的志向,就是朋。咱们看电视剧,两个地下党可能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却可以牺牲自己来掩护对方,是吧?这样的人一旦见面了,甚至都不需要见面,只要知道自己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都会非常高兴的。

  甚至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上的远,也可能是时间上的远。比如说有一天我们感觉到很孤独,不愿意跟人交流,忽然感觉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心情很落寞,这时候拿一杯酒、一碟花生米或者一两个小凉菜自斟自饮,忽然想起李白的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马上你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在一千多年前,居然有一个人跟我是一样的心情,恨不能够去跟他喝几杯,这种跨越了时间的认同也可以叫做朋。所以朋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知音。

  而友是什么呢?是整天在一起的人,就叫友。同学、同事,你们整天在一起,都是友。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当做伴侣,整天跟麋鹿在一起。他跟鱼虾、麋鹿不可能有什么感情交流,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仅仅就是生活的地域相近而已,这都可以叫友。

  所以你看这个朋和友的区别,朋之间的关系一定很好,因为认同感很强,友之间就不一定,甚至两个同事昨天刚吵完架,今天仍然不得不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互相恨不得去打对方一顿,但是这仍然可以叫友。

  所以当有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非常快乐的。这里的“来”也不一定是人来了,有可能是你发表了一个什么观点,有人打电话、发邮件给你,对你的观点表示赞同。一个消息的到来也可以让我们高兴很久。

  现在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发朋友圈?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饮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发到朋友圈里,然后这一天就总惦记着,总想去看看我收获了多少赞,收到了多少留言。其实我们就是下意识的在寻找“朋”,寻找跟我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如果今天的这一条信息点赞的人很多,留言鼓励你的人很多,你就会很兴奋。如果很少或者是没有,就觉得有点失落。大家想想你发过朋友圈没有,有没有这种感觉?

  前面这两句话咱们连起来理解一下看看。刚才咱们说,比如你看菜谱,学会了一个菜的做法,然后你把它做出来了,色香味俱全,看着它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的有成就感?心里是不是有点高兴?这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把这个菜端出来给家里人去吃,家里人吃完以后,说你这个菜做的太好了,比饭店里做的还要棒,以后你要经常做给我们吃。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样?一定会非常高兴,乐得合不拢嘴了。这就是“朋”,这就是“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他们吃完了以后,说你这个太难吃了,当这种评价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就会有点难过是吧?而且这种难过往往会发展成大概是一种恼羞成怒。我费了这么大的努力去学习,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制作,结果做出来你们都说不好吃,都不赞赏我,以后我再也不做这种事了,出力不讨好。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这种愤怒是很自然的产生的,这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只不过脾气大的人可能当场就发作了,脾气好的人这种怒气会小一点,要说一点没有是不大可能的。

  有一句俗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们在网上经常会见到一些抱怨,很多人去参加同学聚会,到了之后发现气氛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基本上同学聚会都成了混得比较好的人炫富的一个机会。这就是人性中的东西,换了你是那个混得好的同学,你的表现肯定也是跟他一样的。

  最惨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你觉得你混得非常好,想要到同学会上去炫耀一下,想让所有的人知道你发财了或者是当了官。结果到了那里之后,忽然发现有一个比你更成功的人,别人都在围着他转。很自然的你就会产生出一种被人抢了风头的失落,甚至这种失落就会演变成一种怨恨,恨那些趋炎附势的同学,恨那个比你更成功的成为焦点的同学,从此再也不愿意参加这种聚会了。

  这其实就是第三句所讲的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生气的意思,人们不知道你的本事,你没有朋,一般人肯定是会生气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不生气,那这个人就是君子了,就是说他的修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古人所说的君子,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状态。

  你看,孔子真的不愧是咱们中华历史上伟大的圣人,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一句话表达了这么深刻的内容。而我们因为一两个字的错误认识,把意思完全领会错了。在中医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离谱的错误,而且还很多。

 

摘编自《芹修医道》中医养生直播讲座(曹桂芹主讲)

 

 

 

人参盛和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人参盛和丸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十二味金参丸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三子浓浆

 

十二味金参丸小程序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购买枣仁双须汤

 

 

  为什么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

  病例|这位女士被体检和西医害惨了

  病例|两次抢救术后高危西医束手无策中医如何让他恢复健康

  人老不老关键不看岁数,而是看这四点

  “食不和则寝不安”与子盗母气

  懒:脾虚五大症状之五

  黏:脾虚五大症状之四

  黄:脾虚五大症状之三

  胖:脾虚五大症状之二

  甘:脾虚五大症状之一

  “饭后百步走”是什么时候走?

  原来这么多年书上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说法都是错的

  脾胃是健康的基石

  人参盛和丸的组方和自制方法

  从吃自制药丸反酸恶心咽喉肿痛看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千万不要发展到老年痴呆

  原来痛风这么简单

  肾不好会怎样

  秋冬养生,补肾是重中之重

  病例|高烧“治”好高血压

  心脑血管12|五类降压药之第五类

  心脑血管11|五类降压药之第四类

  心脑血管10|五类降压药之第三类

  心脑血管09|五类降压药之第二类

  心脑血管08|五类降压药之第一类

  心脑血管07|血管瘤的危险性,血管老化和心脏加压形成的高血压

  心脑血管06|心脑血管病患者一个非常可怕的误区

  心脑血管05|不要因为体检报告好就掉以轻心

  心脑血管04|如何赢得人一生与疾病的拔河比赛

  心脑血管03|水湿痰瘀与高血脂

  心脑血管02|血液运输和“氧化损伤”

  心脑血管01|血管有多重要

  郝万山讲解《伤寒杂病论》作者、医圣张仲景

  视频|中医晓说·肾专题

  视频|中医晓说·心脑血管专题

  视频|中医晓说·《黄帝内经》专题

  在线咨询|尿急憋不住尿

  在线咨询|股骨头坏死,下肢肿胀,胃胀,反酸,烧心

  在线咨询|主动脉粥样硬化,脉压差很大,尿黄异味重,肠鸣音

 

  视频|习近平向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致贺信

  83名中医师撑起一个IPO

  学会自我诊断,自己帮助自己|罗大伦《女性养生三步走:疏肝 养血 心要修》第一章

  图解舌诊:7种体质人群常见病调理方法速查速用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序 能自救,是最大的福报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一章 学医的次第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二章 抑郁与躁狂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三章 中成药的使用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四章 中医、西医的治病思路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五章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六章 脾胃问题:阳明病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阳虚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八章 懂方子,还得懂经脉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九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上)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中)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一章 妇科、男科疾患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二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下)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三章 常见又难治的病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第十四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结语 尊重生命,不过度治疗

  曲黎敏解读《伤寒论》|跋 有悠然的心,才有悠然的生活

 

最近修改: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