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著名经方临床家、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田雨青《经方治大病实录:危急重症诊疗五十年》一书)
【诊疗实录】
患者甄某,女性,80岁,2022年4月11日在她小儿子的陪同下前来就诊。
老人面色萎黄,比较消瘦,行走蹒跚,迈小碎步,慌张步态。坐下后脖子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神情呆滞,不言语。
她儿子说:“我母亲在某医院确诊帕金森三年多了,说是还有老年痴呆、焦虑症、抑郁状态。脑子有些发痴,反应迟钝,平时不爱跟人说话,自己却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不停地叨叨说话,听不清说了什么,脖子僵硬不停地来回摆动。吃上西药(利培酮片、艾地苯醌片)脖子摆动和自言自语好一点,停药则加重了,经常便秘,靠吃乳果糖口服液通便,还有夜尿频繁,睡不着觉,走路迈腿有些僵硬,迈不开步,容易摔倒。”
我看了看舌、脉,舌质偏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瘀滞,脉沉滑弱。按了按肚子,腹凹,腹力2/5级,濡软无力,左、右少腹压痛。
这个病应该如何辨证呢?
首先,这是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结合患者的脖子僵,左右来回摆动,加之独言独语,使我想起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的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瘀的防己地黄汤方证。
舌下络脉瘀滞,加腹诊的左、右少腹压痛,应该是太阳阳明合病夹瘀的桂枝茯苓丸方证。
予防己地黄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生地黄35g,桂枝20g,防己15g,防风20g,炙甘草10g,茯苓15g,桃仁10g,牡丹皮10g,白芍10g。七剂,配方颗粒,一日两次,每次一袋,温水冲服。
2022年4月18日二诊:老人没有来,她的小儿子来了,他说:“我母亲的病好多了,自言自语减轻多了,头和脖子来回摆动次数减少了,偶尔摆动一下,便秘好了,睡眠好了,再继续吃上次开的药吗?”
我说:“可以。”
守方开了十四剂配方颗粒。
【辨证解惑】
关于防己地黄汤及类案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大塚敬节解读“防己地黄汤,治疗如精神病样,不停地出现荒唐反复的动作,自言自语”。其认为“妄行独语是胡言乱语荒唐的行为”。妄行是“不停地出现荒唐反常的动作”。
该患者脖子僵硬,头不停地来回左右摆动,就是“妄行”表现出的症状。古人说的“妄行”,“妄”是“胡乱”之义,“行”有“行动”之义,“行”,动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见“妄行”即“乱动”也。
冯世纶教授认为该方“桂枝、防风、甘草辛温解表,防己苦辛平,治‘寒热诸疾’,生地黄量独重,用于养血清热,止妄行,独语不休。可知本方用于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即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瘀证。”(《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
该患者脖子僵硬,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自言自语,应该是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瘀的防己地黄汤方证。
下面再介绍一个帕金森综合征病例。
2019年11月9日,星期六,我在家休息,朋友王先生的儿子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父亲昨日在小区行走时失控摔倒,想来找我给他看看。上午十时许,王先生在他儿子的搀扶下来到我家。
这位王先生,73岁,两年前曾患脑梗,恢复得不错,没有留下后遗症。观其舌苔薄白腻略干,舌下络脉瘀滞,脉沉滑。
据其自己所说,他哪儿也不难受,交谈期间,我发现他一说话就口齿不清,并伴有苦笑,面部表情呆滞,我心想这不就是强哭强笑吗?
他儿子介绍病情说:“我父亲近半年来,走路迈不开步,小碎步行走,昨天在小区活动锻炼时,走着走着控制不住,腿不由他,收不住脚步,他看周围也没有可以抓的和可扶着的东西,心慌着急想要趴下,结果一趴就摔倒了,把面部口颊都擦伤了。”
我又问了他一些相关症状,二便等情况,说都没有异常,血压、血糖、血脂都正常。
随后我给他进行了腹诊检查,腹力4/5级,腹满充实,按压到左少腹时疼痛明显,并且有硬结条索状的感觉,这是典型的桃核承气汤方证的腹象。
我对他解释说:“根据‘面具脸、强笑、慌张步态’的表现,你可能是帕金森综合征。依据腹诊的结果,咱们先服三剂桃核承气汤看看吧,观察观察疗效。”
于是我开了三剂桃核承气汤,方药是桃仁10g,大黄20g,桂枝10g,芒硝10g,炙甘草10g。并告诉他的儿子说:“服药后可能会腹泻,一日多次,也可能会出现便血,这些情况都是服药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慌张。”
四天后,他儿子带王先生来门诊复诊,我见他走路也正常了,能够迈开步了,说话也清楚了,也没有苦笑了。他说他的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我又给他按了一下肚子,左少腹压痛明显减轻了,于是守方开了三剂桃核承气汤。
几天后,他的儿子打电话说:“我父亲说他的病彻底好了,不想吃药了。”
于是我让他买桂枝茯苓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对于帕金森综合征,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曾“试用过小承气汤合芍药甘草汤,有效。有病人肌肉僵硬,不能系鞋带,服药后变得能够自己系鞋带了。近来也使用抑肝散加芍药、厚朴在发病一两年左右的场合,肯定有效,但对病程5年以上者难以起效。”
帕金森综合征,是老年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多伴有脑梗后遗症、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小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等,此类患者治疗比较困难。过去常按肾虚痰浊血瘀辨证,这种辨证思维在临床上有些效果,但收效很慢,难以痊愈。近年来使用经方辨证,结合腹诊诊断,疗效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