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名称的由来
李朴云
茯茶为什么叫茯茶?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说茯茶因为需要在伏天制作,所以叫伏茶,又因为它的功效类似中药土茯苓,所以称为茯茶。
这个说法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非常熟悉,因为流传实在是太广了,好像哪个地方都是这么说,包括一些权威的书籍和一些权威的媒体。媒体在采访的时候听到有关人士这么说,也就这么报道,这么传播了。
事实上,这两个说法都是错误的。茯茶并不是伏天生产的,茯茶的功效与中药土茯苓的药效并不相类似。
一、茯茶并不是伏天生产的
了解安化黑茶的人,特别是参与茯砖茶生产的人都知道,太热的天做不了茯砖茶。很多人不知道,没有深入了解生产第一线的人不知道,甚至有的厂家以前不生产茯砖茶的,也不知道茯砖茶不能够在高温的天气生产。
关于这个内容,《安化黑茶》杂志2015年第4期刊登了益阳茶厂孙胜利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茯茶”非“伏茶”》,这篇文章讲得非常清楚。
文章说,茯砖茶是安化黑茶紧压茶中产销量最大的一种。
这个是事实,我们安化黑茶这个行业的,特别是在销售第一线的,大家的印象很明确,卖的最多的就是茯砖茶,产量最多、销量最多的是茯砖茶。
孙老师在文章里面讲到,有一种说法是茯砖茶因为在伏天加工,俗称“伏茶”。他说:“笔者长期从事茯砖茶加工与研究的经验,经过认真考证,认为茯砖茶因伏天加工而称‘伏茶’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文章介绍:1950年,安化砖茶厂王秋如先生亲赴陕西泾阳,对茯砖茶的加工进行深入考察。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元顺”、“茂盛”、“庆玉”、“绩城”等茶厂,写出了《浅谈泾阳砖茶》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茯砖茶加工的季节,在当地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一般天热不压,天冷也不压”。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按农历算即“五、六、七、十、冬、腊月六个月均不生产”。从节气上讲,“立夏以后不压,立秋之后开压;冬季进九不压,出九开压”。其原因是夏季太热,发酵发花不易控制;冬季太冷,发酵迟缓,有冻结霉变的危险,且干燥时间长,更无烘房设备。由此可见在陕西泾阳,一般“伏天”是不加工茯砖的。
文章还指出:叶知水先生1943年在《西北茶市概况及其发展途径》一文中,对茯砖茶名称是这样记载的:“茯茶亦名湖茶、官茶、副茶、福茶、府茶”。并没有“伏茶”之说。
在湖南,伏天也不加工茯砖茶。经过多年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茯砖茶“金花”的生长,要求温度在15℃到34℃,相对湿度在65%到85%。而最佳的温度是26℃到28℃,最佳的湿度是相对湿度80%。对照这个标准,说茯砖茶是在伏天加工,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可以看到,在湖南和泾阳,茯砖茶都不在伏天加工。
二、茯茶的功效与土茯苓类似的结论不成立
茯茶的功效与土茯苓的功效类似,所以叫茯茶,这个说法也不成立。土茯苓的功效很多医药类资料上都能查到。
土茯苓具有除湿的功效,能够改善体内湿气重导致的头身困重、口淡辣呆、湿热淋浊等症状。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到,茯茶的功效跟这些是没有关系的。
土茯苓的第二个功效是通利关节,能够缓解筋骨疼痛的症状。这和茯砖茶的功效也没有一点关系。
另外,土茯苓能够解毒,对于汞中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临床上还用来辅助治疗其他的一些疾病。
茯砖茶的功效我们经常会听到,顺肠胃、降血脂、降血糖等,和土茯苓的功效不相类似。
所以,关于茯砖茶的功效和土茯苓类似,因而被叫做茯砖茶的说法也是望文生义。
我们安化黑茶行业的茶友茶人,经常需要涉及这些内容,需要向人介绍茯砖茶。大家看到、听到这两种说法,也没有去查证一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就这么传了,所以流传得非常广泛。
三、茯茶(茯砖茶)的多种称谓
历史上对茯茶(茯砖茶)有多种称谓,例如“湖茶”、“官茶”、“府茶”、“附茶”、“副茶”、“福茶”等。
因为来自湖南,是从安化运过去的,所以叫湖茶。
由于是用官引制造,交官府销售,因此有“官茶”、“府茶”的称谓。
据各种资料介绍,新疆是茯砖茶的主销区,是消费茯砖茶最多的地方。新疆老百姓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把茯砖茶叫做附茶。为什么叫附茶呢?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为“官茶”,茶商由产地贩运茶叶交售给茶马司,须纳税请领茶引(称为“请引”)。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茶商将茶叶运到茶马司交割后,奖给茶商一定数量的茶,由茶商自行出售或换马,这种茶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这个附茶的称谓一直说到今天,以至现在新疆还有很多老百姓习惯于说附茶。
“副茶”的称谓与“附茶”一样,应该也是相对于“正茶”而言的。
“福茶”与府茶、附茶谐音,比较喜庆,所以叫福茶,这个好理解。
四、“茯茶”名称是彭先泽提出的
对于茯茶(茯砖茶)名称的来历,一直没有找到可作为依据的相关历史资料,因此一直“无法考证”。
没有想到,在汪勇先生提供的两份历史资料中,竟然意外地发现,“茯茶”这个名称,是21世纪被后人誉为“中国黑茶理论之父”的彭先泽提出的。
汪勇老师就职于中国银行益阳分行,是益阳市有名的茶文化研究专家和茶文化史料收藏家。他提供的两份史料——1950年11月15日出版的《中国茶讯》(月刊)第一卷第十至十一期发表的《茯茶在安化》(作者为彭先泽、黄伯元、周载璋)和1939年12月15日出刊的《茶声》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三期刊登的王云飞撰写的新闻《湘茶改进消息》,为我们了解“茯茶”名称的来历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茯茶在安化》开篇就以“怎样叫茯茶”为题解释了“茯茶”名称的提出,原文如下:
根据湖南资水流域的安化县属第五区苞芷园有一家姓张的菜园里,现在还竖有雍正八年(一七三O年)的黑茶禁碑上所记载的条款,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离现在两百二十年以前,安化县第五区早已有了黑茶的产制。又从安化老农口中传说,知道黑茶是由苞芷园起源,由这里溯资江而上,先后在丁家湾、小淹、白沙溪口、边江、江南坪、鸦鹊坪等处,开辟了黑茶市场,近百余年来,以江南坪为集散地。至黑茶的商营,向来由山西、陕西、甘肃几省的茶商,在各该省领取了引票,到安化来采办。其细嫩的黑茶踩成重八九十斤的小包,叫做“陕引”,以太原为市场;其粗老的黑茶,踹成重百七八十斤的大包,由安化装帆船直运汉口,转载火车,运陕西省泾阳县,在泾阳的茶叶店里筑成“湖茶”,再运兰州茶库转销西北。
湖茶每封原重五斤,后来又加重四两,因其原料采自湖南,所以有“湖茶”之称,又因湖南所运去之原料,首先在泾阳的某天泰茶叶店创制,所以又称“天泰茶”或“泾阳砖”,因为这种湖茶,多喜伏天筑制,所以又名“伏茶”,又因为这种茶叶的形状像砖块,以“封”为交易单位,所以叫做“封子茶”,此外有所谓“府茶”、“官茶”或“安化官茶”、“安化名茶”等名称,都是因为在前清的时候,由官府衙门用“引票”制度统治了这种茶叶,所以有上面几个别名,至于用“副茶”的名称,大概是这种原料,因为是粗老的黑茶,品质较逊的缘故。
笔者大家的意见,认为这种茶叶对于边疆人民的健康上,有消化脂肪、解毒防疫和药剂同样的效能,我们撇开地域观念(湖茶)封建的思想(官茶、府茶),为增加产量,改良技术,可能不一定在伏天筑制(伏茶),或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更这种湖茶的形状而不以封为单位(封子茶),所以我们用“茯茶”的名称,究竟这个名称是不是妥当,还请各位茶人多多的建议和批评。
文中可以看到,彭先泽等考虑到,这种茶以前的各种称谓都只是体现了它的某一项特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也不能体现产品名称内涵的唯一性,因此提出用“茯茶”的名称。
从原文还可以看到,“多喜伏天筑制,所以又名‘伏茶’”的说法,在当时应当已经流传广泛,因而得到了作者的采信。
至于为什么用“茯”字,原文并未涉及,也许只是考虑文字的偏旁部首和读音比较适合。
五、“茯茶”名称的提出时间不晚于1939年
1939年12月15日出刊的《茶声》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三期刊登的王云飞撰写的新闻《湘茶改进消息》,说明当时“茯茶”名称已经提出并得到行业的采用。
《茶声》半月刊,茶叶专业刊物,1939年6月20日在安徽屯溪创刊,1940年7月20日停刊,共发行24期。该刊的撰稿者大都是著名的茶叶专家,如吴觉农、范和钧、程铸新、傅宏镇、张堂恒、郑铭之等人,主要撰稿人有洪维德、徐传夔、施平、胡汉文、王云飞、董少怀等。主要栏目有短评、国外茶讯、消息、代评、调查、专载、诗歌等。
该刊所载的《统一制茶业者品名及商标办法》、《茶行登记管理规则》、《外销茶箱包装管理办法》、《中国茶业学会章程草案》等,都是研究抗战时期茶业经济的珍贵史料。该刊还刊登大量专业性文章,如《茶树栽培与自然环境》、《平水茶改良初制法》、《茶业广告宣传》、《决定茶业品质的因子》等。另外,该刊探讨安徽茶业,是了解战时安徽茶业状况的重要资料。
虽然该刊发行时间短,但却是近代茶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39年12月15日出刊的《茶声》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三期刊登了王云飞一则题为《湘茶改进消息》的消息,文中报道彭先泽创办砖茶厂试制砖茶消息的原文如下:
湖南省茶业管理处副处长彭先泽氏,深感安化茯茶之出口,在最盛时,岁达二千余引(四十包为一引每包净重一百七十市斤),今欲仍仰晋(山西)陕(陕西)茶商经营运往陕西泾阳改压成砖,再行推销之事,已成绝望,乃求自力更生,力图改进。本年六月中,彭氏在安化江南亲自监制试压茶砖数块,迳寄重庆,当由中央当局交俄商化验,至七月中间,得到中央复电:“所送样砖,色味均佳,惟嫌松脆而已。”彭氏以“松脆”之缺点,可由人工解决。爰于八月出席湖南省府卅一次会议时,始正式申请组设湖南安化茯茶砖厂,当经一致通过。近闻彭氏任命为湖南安化茯茶砖厂厂长,在安化江南,一面筹设茯茶砖厂,一面收买大批茯茶,均在详拟计划积极进行中。
从原文可以看出,当时已有“茯茶”的称谓,原文作者“近闻”彭先泽“任命为湖南安化茯茶砖厂厂长”,正在安化“筹设茯茶砖厂”。
事实上,彭先泽当年在安化并未试制“茯茶”,而是用木机压制砖茶,从而创制了安化黑茶的一个新品类“黑砖茶”,他组织制作黑砖茶的加工坊于1941年被定名为“湖南省砖茶厂”,这就是今天白沙溪茶厂和益阳茶厂的前身。
但这篇新闻消息证明,“茯茶”名称的提出时间不晚于1939年。
孙胜利《“茯茶”非“伏茶”》一文介绍叶知水先生1943年在《西北茶市概况及其发展途径》一文中有“茯茶亦名湖茶、官茶、副茶、福茶、府茶”的表述,说明当时“茯茶”这一名称已被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