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不是坏东西,它是身体最重要的营养之一,是能量的来源,缺少了糖是不行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天天盯着自己的血糖有点波动,或者哪一天没有降到所谓的正常水平,就紧张得要命,跟您说,没必要。高血糖带来的危害,可能还不如你这常年精神紧张带来的危害更大。
我研究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这两种医学历史上对糖尿病的不同研究,它们的发展过程和治疗结果,对比之下,我得到了一个很让人无语的有点震惊的结论。就是说现代人发明了血糖仪,观察到了血糖的变化,对于治疗糖尿病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为有了这个血糖值,从医生到患者,眼光都盯到血糖上去了,总以为我控制好了血糖,就控制了糖尿病。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血糖控制得再好,大部分人最终也是要得糖尿病的,不过是晚了几年而已。这一点相信咱们很多朋友都已经体会到了。
我在接听咨询电话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有这样的问题。曹老师,为什么我血糖控制的很好,还会得了并发症呢?那我这控制血糖还有什么意义?这些患者很迷茫。所以我有时候就觉得现代科学发明了血糖仪,发现了血糖这个指标,它是有利有弊的。好处是我们对于病情的变化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人人都能看懂的指标。坏处是什么?坏处就是导致了大家过于迷信这个指标。我讲过,医学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它里面有很多人文的因素,有很多现在还未知的不能解释的东西。
比如情绪对人的影响。一个癌症患者,他自己要是不知道,可能还能活两年,一旦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三个月就死了,这种例子咱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绝大多数的癌症患者,家属都是能瞒着就瞒着,尽量不让他自己知道。癌症的大家都知道应该瞒着他,但是糖尿病的呢?有没有人注意过,心态、情绪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哪一个科学家研究这个事,没见过哪一个患者家属跟大夫说,麻烦你帮着隐瞒一下,别告诉他自己得了糖尿病。医生检查出一个糖尿病患者,马上就会告诉他,你得了糖尿病,必须从现在开始控制饮食,按时用药,否则就会怎么样怎么样,又是高血压,又是截肢什么的,一堆的吓唬。这就导致患者怎么样呢?很多患者第一时间会去买一个血糖仪,整天心惊胆战的测,看到今天指标比较好就心下窃喜,觉得自己今天安全了。明天看到指标超了就如临大敌,紧张得要命。殊不知,恰恰是这种患得患失的紧张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本身就很大。
糖尿病,现在来说,不仅在医学上是一个疑难问题,营养学上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至今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一个病。无论是西医大夫还是营养师,都对这个病没什么好的办法。所以我自从刚开始学习中医,就一直很注意去寻找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让我非常不理解的一点是,历朝历代大医学家留下的医书当中,对糖尿病都有记载,当然古代中医书里面并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而是叫消渴症或者是三消症。基本上所有的医书对消渴症都有记载,但是都记载的非常少,一般就是一两页几百字,最多有千八百字,简单说一下病因,记着一两个方子就完事了,就这么简单。
一开始,头几年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你看这两个现象是不是很矛盾?一般来说所有人都会留下记载,说明这个病在古代也比较常见,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奇病怪病。那么常见病是不是应该有人下大力气去研究它,留下很多成果?就像现在,咱们要是把跟糖尿病有关的论文全都收集起来,几百万、上千万字的资料肯定会有的。但是,在古代似乎没有人去专门研究这个病怎么治,都是很简单的,说了几句就完事了,甚至连治疗经验病例都几乎没有记载。
要知道,从古到今,一直到现在,当医生的都比较乐意分享自己治疗疾病的成果案例,就像我在讲座的时候,不也经常说一些过去治好的病例吗?为什么医生都喜欢分享案例呢?有一大一小两个好处。
大的好处是你的成功案例分享出来,让同行知道了,他们可以作为参考去总结经验,提高对这个病的认识,所以这对提高学术水平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世界医学就是在这么多人的分享当中一步一步前进的。
小的好处,人多少都有点虚荣心,自己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当然想让更多人知道,扬名,所以现在医生都喜欢把自己比较得意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去发表。古代医生他们没有发表的渠道,只能写在自己的书里留给后人看,用这种方法传承自己的医术。所以古代的医书经常会记载一些病例。
但是糖尿病就比较特殊,很少有人记载说我用什么方法治好了消渴,都是简单的讲点医理,留下一两个方子就完事了。是什么原因让古代的中医对消渴的治疗这么不重视呢?我一开始也想过,是不是因为太难治了,大家都治不好?是他们没有治好过消渴,不好意思记载吗?后来看到民国年间的一个案例,我觉得恐怕不是。这个案例,说给大家听听。
或许有人知道这事,民国年间有一位大学者,名字叫胡适。那个时代中国的文人,怎么说呢,因为中国当时经历了明朝、清朝两个朝代五六百年的闭关锁国,人家西方早就工业革命了,咱们这还是皇帝万岁万万岁,写文章还是知乎者也,从科学上、思想上都很落后了。这时候就有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号召大家向西方学习。中国人民的觉醒可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的。所以这一批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先驱,很了不起。像我们熟悉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是这批人当中的。这些人对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他们的功劳。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激进了,什么都是西方的好,把中国传统文明贬低得一文不值。他们主张取消中医,甚至取消汉字,总之中国原有的东西什么都不好,都要取消。
咱们说到的这位胡适,就是当年新文化运动当中非常有名望的一位,而且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很高,他当过北京大学的校长。而且他也是思想比较激进的一位,主张取消中医甚至取消汉字的,其中就有他。但是他呢,三十来岁就得了糖尿病。在当时,糖尿病的西医治疗,几乎没有什么方法,现在流行的降糖药那会儿基本都没有。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胡适因为糖尿病并发肾病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胡适得了糖尿病之后,一直在协和医院接受西医治疗。到1920年秋季,他是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炎,心脏性水肿,小便严重便血,医生告诉他可以放弃治疗了,回家准备后事吧。这是1920年宣布的,你看胰岛素的发明是1922年的事,所以那时候的西医对糖尿病几乎是没有办法的,连暂时的控制血糖也做不到,只能靠饮食控制,就是少吃饭,这一招不管用,也就没法子了。
胡适被医生判了死刑,非常郁闷的回到家里之后,有朋友就建议他,不如找中医看看。但是胡适向来很瞧不起中医,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中医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不足凭也。这是胡适的原话,就是说中医无凭无据的,没有科学性,不能相信。他既然对中医是这么个态度,当然就不相信,不愿意看,是吧?但是朋友一再的推荐说,反正你已经是没希望了,西医已经给你判了死刑了,试一下怕什么的,最多就是不见效,你最后还是死了,那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反正不找中医也一样是要死。
胡适想想也是这么回事,就抱着这么一种态度,找到了一位当时比较著名的中医大夫,这位大夫名字叫陆仲安。陆大夫看完胡适的病之后,开了一个方子,告诉他说你这个病很简单,就这一个方子,三个月包好,连复诊都不用。据说气的胡适都不想吃这个药了,哪有医生这么吹牛皮的,还能包好?
结果没想到,胡适吃了十来天就开始好转了,真的是三个月以后全好了。这一下子就把胡适甚至是整个新文化运动都搞得比较尴尬是吧?他们这一群人整天的在叫喊着取消中医,自己的命却被中医救了。
当时对于这个事情,全国的医学界都很关注,很多人希望这两人站出来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但是胡适这个人这时候就有点小肚鸡肠,他对这件事从不回应,就算是记者当面问他,他也是闭口不谈,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可惜这么一个自认为科学的人,连这点承认事实的最起码的科学态度都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连认错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挺让人瞧不起的。
但是这人终究还算是有点良心,也拉不下脸皮来否认这事,所以就只能不说不提,人家问起来装作听不见。作为患者的胡适是这样的态度,作为医生的陆仲安先生也就不好开口了,对吧?因为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已经把取消中医提上日程了,就是说政府已经开始讨论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要取缔,也就在那些人的一念之间,中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在这个环境下,胡适这么一个分量很重的人,陆仲安给他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病,本来是可以好好宣传一下的,可以作为一个中医有用的证据的。但是胡适不说话,陆仲安也就不好意思说了,避免被人家说是蹭名人的热度,对不对?所以两个当事人就把这事给压下来了。
外界传闻满天,这俩人都不提这个事。但是胡适终究还没有忘恩负义到了家,陆医生的救命之恩虽然不能公开表达,但是私下里胡先生还是写了一封信作为感谢。很有意思的是,在信中除了感谢,还讲到陆先生的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西医的注意,西医已经把黄芪拿去做实验了,希望可以在黄芪中找到克制糖尿病的成分。因为当时陆仲安给他开的方子里面用了大量的黄芪,所以那些西医就认为是黄芪治好了糖尿病。
在这封信的结尾,胡适不再说要取消中医了,而是这样描述的,大概的意思是说,现在我心里已经能够想象出未来的一个场景,很多医药学者在化学实验室里,锅里煮着中药,手上拿着玻璃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到这一天。
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公开证明这件事,后来这事就变得比较神秘,甚至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都有人怀疑起来。我当时查找了很多资料,最终终于在陆仲安的一位好朋友那找到了准确的证据,并且找到了陆仲安给胡适开的方子。
这位记录者的名字叫陈存仁,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在陆仲安治疗胡适九年以后,民国十八年,国民党政府终于基本上通过了废止中医的法案,开始研究具体的办法。这时候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推举了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进京请愿,其中就有陈存仁先生,而陆仲安医生是联络人。就这样,陈存仁认识了陆仲安,两人成了好朋友。陈存仁也终于在当事人的验证下,知道了治愈胡适先生的整个过程,并且获得了原方。但是陆仲安给胡适开的方子,因为胡适心脏和肾脏的并发症已经非常严重,到了濒危的程度了,所以那个方子并不能作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陈存仁在他的基础上做了修改。他是重用了党参和黄芪。这两味药都是干啥的呢?都是走脾肾二经的补虚药。脾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就不用再说了,咱们已经讲了无数遍,糖尿病的根源就是脾虚。那么肺呢,通肺经,补肺气,其实最终的作用是补肾。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是肾的妈,善补其子者先补其母。这个方子总体来说还是个健脾补肾的方子,说穿了一点不神奇。
我看了很多古代的医书,找到了很多治疗糖尿病也就是消渴症的方子,那些方子每个都不一样,但是统一的特点就是健脾补肾,都非常普通。甚至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御医叫黄元御,他留下了三个方子,针对消渴症的三个阶段。他对糖尿病的描述相对比较复杂一点,他是根据人喝水和小便的多少来判断病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喝的多尿的少,这是初期;喝的跟尿的一样多是中期;尿的比喝的还要多,这是晚期。三个方子针对三个阶段。
其中针对早期的第一阶段,他留下的方子说起来大家可能都不敢相信,我刚看到的时候也有点发懵,基本上就是金匮肾气丸加了两味健脾的药材而已。
就是说这个糖尿病,很有可能在古代中医的眼里根本就不算个什么难治的病,治好了也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高。就像咱们现在,比如我要吹个牛,显示一下自己的医术水平有多高,我选个案例来吹,一定会选一个什么?当年我曾经让一个癌症患者多活了十年,或者说经过我的治疗一个重度肝坏死的患者转危为安,是不是要选点这样的病例来吹?我说我某年某日治好了两个感冒,这能说吗?说起来让人笑话,对不对?古代的中医对于消渴症估计也是这样,就跟现在咱们看感冒一样,治好了没什么值得说的,太简单了。
为什么这个病在古代好治,现在都成了无法治愈的病呢?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就是出在血糖值上,大家的眼睛都盯在那个血糖值,连中医都是这样,眼光都被血糖值给吸引了。
古代的中医没有这个数字的干扰,他就可以把心思放在研究人上面,而不是去研究一个数字。他可以一心一意的研究这个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虚,湿气为什么会这么重。只要你把虚和湿的问题解决了,这病也就好了。所以要解决虚怎么办?健脾补肾,脾能运化进来更多的气血,肾能给咱们把气血留住,就不会虚了。至于湿邪,脾好了,运化好了,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湿邪了。
胡适得糖尿病的时候才三十来岁,治好了以后,他又无病无灾地活到了71岁,既没有吃降糖药,也没有打胰岛素,是不是治好了?所以说糖尿病治不好是一个值得存疑的问题。大家不妨用健脾补肾的方法试一下,相信能给很多人一个惊喜。
摘编自《芹修医道》中医养生直播讲座(曹桂芹主讲)